《祠堂》篇云:“礼有晨谒、朔望参、出外远归拜告之仪,今皆不能行,惟入泮、赴试、赴选、赴任等大事,则诣祠焚香拜告。逢元旦、长至,十二大支轮二支作主前日洒扫,以候各宗齐集行礼。其生子、婚娶、考终,告祠入谱仪式具后。”除了一年两次宗族集中墓祭祠祭外,还有诸事要到宗庙参拜具告。
分两类,一类是全族性的,逢元旦(正月初一)、长至(夏至日)等节日,各支宗孙须至宗庙参拜;一类是个别家庭类的,如入泮(考中秀才)、赴试(赶考)、赴选(至吏部听任诠选)、赴任,都要到宗庙中焚香拜告,另外生子、婚娶、考终,也要到宗庙拜告。
《中和封公赞》篇云:“留心于家礼仪礼及杜氏通典……一遵古制,别尊卑,严祭祀,宗条祭器井井森森。”《先府君中和公行实》篇云:“观祠堂家训诸篇,其规模固宏远矣。”《祠堂》诸篇深合礼制,当为中和公所制,上面引文中说“仪式具后”,但未见之于宗谱,也未见《家训》篇,可能是前世修谱将这部分内容删除了。
关于祠堂的修葺,我们在前面做了些介绍,再赘言几句。
明代封氏先贤有建宗祠之志,如南七支涵泉公传云“俟创立祠堂有志未就而殁”。
祠堂修建起于中和公。中和公传云“睦宗联族,建祠定谱数十载”。注意,此处用的是“建祠”而不是“修祠”。这之前,南北族祭祖是分开的,“初,宗人惟知有军民南北两族,以户分,祭亦分,南自信公始,北自仪公始,并不知有绶公,福公又何论焉”,中和公“倡议捐赀共建宗祠,置祭田祭器,合南北族为一祭,自福公始春秋享聚,通族子姓序尊卑世系,而族人始知有木本水源之思,大宗小宗之别”。此后南北族始宗庙合祭。在中和公辞世后,北二支十世孙一伦公(字明杨)“举管祠务”,对宗祠进行了一次修补,其传云“祠房损坏,起造更新,损资添用银两,而祠宇规模广大,公实与有力焉”。
宗祠在康熙雍正年间至少进行过一次修葺。南三支成麟公传云“率一乡协力修祠”,公康熙元年十岁,于雍正末年(雍正十三年)去世;北四支懿凤公“协力修祠,涉险履危,不惮劳苦”,公生于康熙乙卯年,殁于乾隆二年。无疑康雍年间修祠是无疑的。
乾隆年间也修葺过。南七支来临公传云“修祠修谱倡首二次”,南八支颐庆公“修祠修谱可以表率来兹”,北一支兴宗公“修祠修谱举为倡首”。来临公生于雍正七年,参与了宗谱七修和八修;颐庆公生于乾隆十年,兴宗公生于乾隆癸未年,二人都参与了宗谱八修。宗谱七修于乾隆丙寅年,八修于乾隆五十一年。根据三公传可知,宗祠在乾隆年间至少先后修葺过两次。
《祠约》篇云:“同治己巳年间经贡三、西村、朴斋等劝捐修理,寝室告成,厅事未竣;越三年,楚岫、朴斋、仲山等倡首输捐,抅材督工,自备资脯,厅堂门楼焕然一新。”自嘉庆、道光、咸丰至咸丰近七十年间,宗祠一直有人专管,肯定会适时修葺的,只是谱未记载而已;至同治年间又修葺一新。
光绪年间对宗祠也进行了修葺,蔡国瑞十二修谱序云:“少西、小村……爰醵金以为之倡,鸠工加葺以为宗族门楣光。”十二修宗谱在光绪三十二年。此后未见到宗祠管理、修葺的信息。
谱中关于管理宗祠人的记载,查有四人,分别是一伦公、志琦公,二公大约在顺治、康熙前期;又有维岳公,在道光咸丰间;同治年间宗祠修葺后,由住里仁巷的樊公(字朴斋)掌管祠务。其余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